您的位置: 首页 > 行业动态 > 行业新闻 >

熊希龄与醴陵瓷业的振兴

2021-02-23

吴明

熊希龄(1870~1937),字秉三。1870年7月23日出生于湖南凤凰县一个三代从军的军人家庭。他少小聪颖好学,有“湖南神童”之称。14岁中秀才,21岁中举人,24岁中进士。“戊戌变法”中,因突然生病,未能赴京城,幸免于难,后推行实业救国,大力发展醴陵瓷业,为醴陵瓷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。

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事件后,湖南从岳阳起至长沙、湘潭、常德等地,陆续对外开放为商埠,大批洋货倾销内地,帝国主义列强开始对湖南进行疯狂的经济掠夺,其中瓷器以日本、英国居多,大量运往中国,挤占市场。醴陵土瓷业所受冲击最大。

1904年熊希龄胸怀实业救国之志,为改变陶瓷生产落后状况,抵制洋瓷倾销,决心振兴醴陵瓷业。通过考察他发现,醴陵瓷土极为丰富,产地有沩山、赤足岭、青泥湾等七处,土质优良。七处一年所产瓷器三十四万元,为醴陵县的大宗收入。但瓷器生产粗糙,主要是窑户小本经营,资本不足,生产技术落后,生产场地受限制,窑户受运输商高利贷资本剥削和控制以及受行规的压制。

1905年7月,清廷发谕派载泽、戴鸿慈、徐世昌、端方为出洋大臣,“分赴东西洋各国考求一切政治,以择善而从”。熊希龄随戴鸿慈、端方一行考察了日本、美国和西欧诸国,后又专程赴日本考察新的制瓷工艺。通过考察和分析,熊希龄认为醴陵完全可以做到瓷业的改革创兴。1906年,熊希龄在醴陵城北姜湾创办了“湖南官立瓷业学堂”,选择年轻有文化的窑工子弟学习先进的制瓷技术;由熊希龄等出面招集商股3万元设立瓷业公司,各窑户均可入股,既可摆脱运输商人的控制,又解决资金不足,用于扩大生产;又选择姜湾作为学堂与公司建立的基地,这里濒临渌水,交通方便,可以节省运费,减少生产成本,又有利于扩大再生产。熊希龄在姜岭下设立了“湖南瓷业制造公司”,自任公司总经理,聘请日本技师和国内优秀技工,引进当时国外最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,着手进行细瓷研发。经过熊希龄的改革创兴和治理整顿,醴陵瓷业获得空前发展。

1907年,湖南瓷业公司发明创造了五种高火性釉下颜料,并成功烧制出釉下五彩瓷器。在色彩运用上突破釉下单彩的传统技艺,运用红、绿、蓝、黄、黑五种原色料(五彩),调配出丰富多彩的陶瓷绘画色料,讲究淡雅用色的表现手法,采用双勾分水的独特技法烧制而成。近于写真效果,水灵通透,清新雅丽,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。

醴陵釉下五彩瓷问世不久就在世界舞台上大放异彩。1909年到1911年间,醴陵釉下五彩瓷分别参展武汉劝业会、南洋劝业会和意大利都朗国际赛会,连获金牌奖。1915年的美国旧金山世博会,即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上,由湖南瓷业公司吴寿祺等陶瓷艺人创作的釉下五彩《扁豆双禽瓶》一举获得金奖。作品工艺精湛,效果绝美,令人叹为观止,被誉为“醴陵的玫瑰”、“东方陶瓷艺术的高峰”。

从此,醴陵瓷器载誉四海,声名极盛。“风潮所布,举国若狂,各埠商贩来醴贩运瓷器者络绎不绝。”

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

在线咨询
联系电话

18007410123